
Bright-Sided: How Positive Thinking is Undermining America
作者:芭芭拉.艾倫瑞克 ( Barbara Ehrenreich )
作者因為自身罹患癌症,而從癌症的同溫層發現了正向思考的影響力,於是開始抽絲剝繭,探討正向思考在美國社會的歷史根源以及現今高漲的程度,更敘述了企業、個人、宗教、經濟是如何被正向思考所影響。文中還抨擊了許多轟動一時、世界聞名,有關激勵產業及正向思考的書本,作者抨擊由於這些正向思考的失控,灌輸了人民不斷自我檢討,並相信貧困與不順遂是來自於自己的不努力與懶散,只要更努力、只要相信,一定會成功。
偶然在臉書上面看到以前系上學長推薦的一本書最近再版,然後又用「失控」一詞來敘述「正向思考」就引起我的好奇,想看看這本書怎麼樣去評斷「正向思考」這種思維模式。
「正向思考」
第一種意思是指正向思考所產生的想法,也就是正向想法。深陷困境時,若能往好處看、化苦為樂,那麼你就會覺得眼前的情況非常美好,還會大幅改善,其實這就是樂觀。 ex: 半杯水,要想還有一半的水,而不能想只剩下一半的水
第二種意思就是練習或訓練以正向角度來思考。專家說學習正向思考是有實效的,不僅在理論上能讓人樂觀,實際上也確實能出現更多快樂的結果,只要發出期待情況就會好轉。ex: 樂觀能改善健康、增加個人的辦事效能、自信與韌性,讓人更容易達成目標。
作者罹患癌症的故事與美國現況(過度樂觀 > 只能正向思考)即為第二種的正向思考,也是本書所要批判的概念。
正向思考的歷史脈絡
- 民族主義:美國-新移民的背景,到處都充滿機會及財富。
- 喀爾文主義:崇尚刻苦,晚一點享樂,抵抗一切享樂的誘惑,勤奮工作,累積財富。 因為負向思考才創造出正向思考
- 資本主義:正向思考的主要客戶—企業
- 正向心理學(正向思考)成為美國生意興隆的激勵產業
- 灌輸推銷員正向思考(保險產業、安麗)
- 管理階層的改變(領導者與管理者)
- 巨型教會與正向神學< 不抱怨的世界 >
- 2008 金融海嘯
- 正向心理學: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
- Psychology- What’s wrong with you?
- Positive Psychology – What’s right with you?
- 正向心理學: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
作者抨擊的書籍及論點:
《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》
建議大家遠離負向的人,「找出生活中會掃興的情況或人,遠離這類情況,與這種人脫離關係。若家中有這種人,盡量別跟他們的在一起。要擺脫生活中的負向者,因為他們會吸走你的正能量。
Ex: 教會紫色手環運動,A World Without Complaining | Will Bowen
抱怨會影響你的健康、成功、快樂,這是沒有進步,沒有前進,沒有目的的行為。
《誰搬走了我的乳酪?》—宣傳裁員的經典之作
沒有因為失去舊乳酪而憤恨不平,反而用正向態度去思考,領悟到「改變可能帶來更好的結果」。
這本書旨在告誡遭裁員的人:「過度分析」和抱怨是人類的危險天性,若要加以克服,就必須學習齧齒類動物的生活方式,也就是說,丟了工作沒關係,閉上嘴趕快再找就好了。
《秘密》作者對於這本書,尤其對於吸引力法則的理論,覺得不置可否,還提出了吸引力法則是沒有科學根據的,在秘密一書裡,作者強調量子力學,人類的思考創造了宇宙。並且,思考這件事情是腦袋裡面電離子的震動(此說被反駁),故如果可以持續思考,便能創造所想。
作者的觀點:
防禦性悲觀(defensive pessimism)
學習批判思考,因為批判思考鼓勵人去懷疑
大家普遍認為正向思考是成功的關鍵,甚至有人認為正向思考是成功的祕密。但我認為關鍵其實是負向思考,也就是去尋找哪裡會失敗,有時甚至得預料會失敗。
我們可以從努力中獲得快樂。
正向思考是一種對於現實或負面情況,調整成為自己可以期待的方式。一直以來的信念或思維被大肆抨擊,而且作者的敘述筆法太過辛辣且絕對,這個世界上也還是有許多因為正向思考才能好好活著的人。為了更了解他所抨擊的論點,我去看了相關的演講、書,然後針對其中一些言論,有些的確如同於作者所言,那是無根據的、不科學的、洗腦式灌輸人民應該要怎麼行為才是對的、才是好的、才會成功。如果可以把正向思考應用的完善或適當一點,就是如同作者所言,在擁有樂觀的思考時,要有面對現實的勇氣,然後也不要否認環境的惡劣以及負面的思維,保持批判性的判斷才能看世界看得更清楚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