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Siddhartha
作者:赫曼.赫塞 ( Hermann Hesse)
以印度為背景,描述一位婆羅門悉達塔的求道之旅。本書可分為兩部,第一部描述悉達塔成為苦行僧沙門的禁慾之旅(自覺),但尋道未果;第二部悉達塔改變求道方式,藉由自我放逐並親身經歷世俗,例如:情慾及財富,享受感官之慾等,開悟自我的道理與智慧。
作者為德國人,自小在印度文化耳濡目染之下產生對東方哲學、宗教的興趣(祖父為長居印度的傳教士,且為研究印度文化的學者)因而創作了這部小說,試探討人生的意義。
在倫敦的時候,常常會思考流浪的意義,也時常尋求內心的平和,剛好在去年聖誕節的時候,一位在倫敦待了很久的朋友借我這本書,當時的我因為生活很焦慮(剛好遇到房子的問題)便囫圇吞棗的把這本書看完,當時並沒有感到一絲平靜,又遑論體悟所謂流浪的意義,生活就這樣匆匆忙忙地過。這次想藉由讀書會,好好的爬梳這本書,並試圖理解其中的道理,也希望可以沈澱自己、開悟智慧,了解自己為甚麼總是如此不安與焦慮,想在流浪中獲得什麼。
- Siddhartha
是由兩個梵語中的詞組成:Siddha(意為已獲得)+artha(尋求之物)。
「已找尋到(存在的)意義之人」或「已完成目標之人」、「修行圓滿之人」。
「入於空境,無慾、無念、無幻、無喜、無悲。從自我死去,再也無我,得到自心空明的平靜,在無我的思想裡面對神妙,這是他的目標。」
- 流浪的目的:
- 悉達塔的目標
- 尋求自我的意義與本質
- 最神聖的境界
- 求道之路:從自覺的禁欲到自我放逐和感官享受,求得「知識及和平」成為他的「圓滿」
- 童稚之人(情愛、財富、私情、貪婪、怠惰)卻有神妙之處
- 河流扮演的角色:人生導師、代表大自然、表現時間、比喻人的一生
- 圓滿的定義:
「而所有的,所有聲音,所有目標,所有渴望,所有痛苦,所有快樂,所有的善與惡,這全 部一體就是這世間。一切合再一起就成為諸事之河,是首生命樂章。而當西達塔轉傾聽這,河傾聽這千百部合唱的曲子,當他不再只聽其中的哭或笑,當他的心靈不再專注於任何一個聲音,不再以他的自我進入其中,而是聽聞一切,聽見整體合奏,聽聞一體,於是千百個聲音交織成的偉大曲子,就只由唯一的一個字所構成的:「唵」,圓滿。」
- 悉達塔的轉變:
- 宗教:婆羅門教=早期印度教 vs 佛教
- 原為婆羅門祭司的他,應主張祭祀信仰祭祀升天,但最後相信輪迴圓滿
- 宇宙觀:個人與一體的概念
- 梵我:梵是宇宙萬物賴以構成之根本,梵無所不在。梵我就像是梵裝在人的軀體當中,是精神的精隨。
- 無我、一體
- 宗教:婆羅門教=早期印度教 vs 佛教
「每個實相的相對面也同樣真實!也就是說:真相如果是單面,永遠只能被說出來,以文字來包裹。凡是由思想而來,用言語傳達,都是單面的,都只有一半,都缺乏整體、圓滿,沒有一體性。P.235-236」
宗教是人們追求及感受平靜的一種途徑,而其中的概念,在認同的部分接受,在不認同的地方自己給予解釋,發展成自我的智慧,這是悉達塔新穎且開放的思維,也可以說這是東西方思想結合的一部作品。我欲追求「無我」境界,我有時相信唯有無我才能淡看世事,以平靜的方式過生活,不被打擾也不會有情緒及欲求的起伏。每當我在與自己對話的時候,又或者比較孤單的時候,我肯定這樣的狀態。
「入世」,學習情愛才能同理,掌握財富才明瞭貪婪,享受安逸並開始怠惰。面對所愛的人受苦,要學習捨得放下。
什麼是意義?什麼是本質?這本書在後半段不斷地提到,所有萬物的本身就是意義,就是本質,外在所賦予的框架或解釋,又稱「法」、「識見」、「形體」,都不能代表或完整的表達其本質,因為文字、語言也都是單面性的。我所學所見的都不是所學所見的,都不是這個世界最純粹的模樣與本質,就像是我現在寫出來的文字也不夠完整,完整的、圓滿的道理是不可言傳的。
世間一體,跳脫「自我」框架,「喜、悲、善、惡」,世間原是一體,而沒有時間,只有當下。
1 comment
prednisone 2.5 tablet: http://prednisone1st.store/# where to buy prednisone 20mg